增資擴股成趨勢,中小銀行注冊資本有哪些“加法”可做

2021-06-16 18:38:06 北京商報網 

北京商報訊(記者 孟凡霞 實習記者 李海顏)中小銀行增資擴股或成趨勢,近期銀行紛紛在注冊資本上做起了“加法”。6月16日,江蘇溧水農村商業(yè)銀行(以下簡稱“江蘇溧水農商行”)變更注冊資本獲批。據北京商報記者不完全統計,6月以來,已有32家銀行類金融機構增加注冊資本獲得銀保監(jiān)會批復,中小銀行成為增資“主力軍”。

根據江蘇銀保監(jiān)局消息,《關于江蘇溧水農村商業(yè)銀行股份有限公司變更注冊資本的請示》該銀保監(jiān)局已經收悉。經審查,同意江蘇溧水農商行變更注冊資本至7.14億元。

無獨有偶,6月15日,貴陽銀行(601997,股吧)也發(fā)布公告稱,貴州銀保監(jiān)局已同意該行將注冊資本由32.18億元增加至36.56億元,股本結構修改為普通股36.56億股,優(yōu)先股5000萬股。

事實上,江蘇溧水農商行、貴陽銀行只是眾多增資擴股銀行的一個縮影。據北京商報記者不完全統計,6月以來,已有包括城商行、農商行、村鎮(zhèn)銀行、農村合作銀行、農村信用合作聯社在內的32家銀行類金融機構增加注冊資本獲得銀保監(jiān)會批復,其中多以中小銀行為主。

才過半月卻已有30余家銀行增資獲批,銀行頻頻增資原因都有哪些?資深金融監(jiān)管政策專家周毅欽在接受北京商報記者采訪時表示,近年來,在金融委和監(jiān)管部門的統一部署下,地方政府和地方金融管理部門對中小銀行資本補充高度重視,一些地區(qū)也開始陸續(xù)進行銀行間的兼并重組。銀行采取增資擴股的方式擴充資本,目的是增加永久性資本。股權資本是銀行的核心資本,銀行通過增資擴股的形式增加資本,可以有效解決原有的資本金不足,資產規(guī)模擴張受限的問題。另外也有一些中小銀行由于不良資產規(guī)模比較大,撥備明顯不足,僅靠利潤也無法補充,因此通過引入新的戰(zhàn)略投資者來一并解決這些問題。

蘇寧金融研究院宏觀經濟研究中心副主任陶金則認為,銀行在業(yè)務拓展、資產規(guī)模擴張過程中,對資本增長的要求是自然的,資產規(guī)模的擴張須符合監(jiān)管硬性規(guī)定,必須控制杠桿率,尤其是對中小銀行而言。同時,長期來看,銀行風控的本質要求也需保持合理的總體杠桿率。

梳理增資方式可以發(fā)現,上述銀行增加注冊資本的常用方式主要有股金分紅、利潤轉增、資本公積、公積金轉增、定向募股等。例如,6月11日,湖北通城農商行通過股金分紅部分轉增股本增加注冊資本獲得湖北銀保監(jiān)局批復,獲批后,該行注冊資本由1.5億元增至1.53億元。而此前盤龍興福村鎮(zhèn)銀行、望謨富民村鎮(zhèn)銀行、江川興福村鎮(zhèn)銀行等多家村鎮(zhèn)銀行采用利潤轉股的方式進行增資也獲得了銀保監(jiān)會的批復。

此外,定向募股、公積金轉增等也成為中小銀行補充資本的重要手段。藤縣農村信用合作聯社、曲陽縣農村信用合作聯社、重慶秀山北銀村鎮(zhèn)銀行、長春發(fā)展農商行、吉林雙陽農商行等多家銀行通過上述方式實現了增資。

資本金是銀行做大做強的根基。據了解,商業(yè)銀行的資本結構可以有多種維度,比如按照其吸收損失的順序和能力,可以分為核心一級資本、其他一級資本、二級資本等;按照其資本來源渠道,可以有外源性的資本補充和內源性的資本補充兩種。內源性資本補充主要是留存收益和滿足一定條件下的超額撥備,外源性資本補充則包括在資本市場上市融資、增資擴股以及發(fā)行優(yōu)先股、可轉債、二級資本債、永續(xù)債等方式。而談及不同銀行注冊資本做“加法”的不同路徑,陶金指出,當前大部分中小銀行的增資手段主要是利潤轉增、定向募股增資等,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當前外部資本進入銀行尤其是中小銀行相對謹慎,對中小銀行的盈利和風控前景的信心并不十分充足。

中國(香港)金融衍生品投資研究院院長王紅英(博客,微博)認為,當前中小銀行增資面臨挑戰(zhàn)在于股東的經濟實力是否足夠強大,能否跟隨股本擴大去追加新的資本投入,如果原有的股東沒有增加資本,那么就會存在股份被稀釋的現象,導致股東的分紅收益率有所下降。

談及未來銀行增資的趨勢,王紅英告訴北京商報記者,在利率市場化以及金融全球化的大背景下,增資擴股會是銀行業(yè)的一個趨勢。對于中小銀行增資擴股方式,他建議,銀行增資首先應做好風險防控,提高內部收益等工作。同時,在一些銀行經營業(yè)績不是非常良好的情況下,地方財政也可以給予一定的支持,以維持銀行運營的平穩(wěn)性。

(責任編輯:李佳佳 HN153)
看全文
寫評論已有條評論跟帖用戶自律公約
提 交還可輸入500

最新評論

查看剩下100條評論

熱門閱讀

    和訊特稿

      推薦閱讀

        和訊熱銷金融證券產品